汽车行业骤然复苏致芯片短缺
发布日期:2020/12/6 18:57:38 访问次数:358
上周末,大众、大陆集团、博世集团等汽车及零部件巨头一致发声,警告汽车制造用芯片短缺可能影响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汽车生产,这种影响将持续到明年。主要的汽车芯片制造商已经表示,他们正在扩大生产,提高芯片价格,以应对这种供需不平衡,但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预计将难以接受价格上涨。
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明显好于预期
大众汽车周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汽车电子元件所需的一些芯片的全球供应,这可能会中断中国的整体汽车生产。大众的声明称:“由于中国市场全面复苏导致需求上升,情况正在恶化。”
大众强调,这是中国整个汽车市场面临的局面,不是大众公司。大众还表示,正在密切监控情况,并已开始与供应商协调采取适当的对策。大众在中国与SAIC、一汽和安徽江淮汽车集团(JAC)有合资企业。
周日,大众汽车供应商德国大陆公司(Continental Germany)就全球汽车行业目前的芯片供应情况,向《第一财经记者》(First Financial Reporter)做了详细回应。大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汽车市场剧烈波动。在新冠肺炎危机初期的行业封锁之后,目前汽车行业的复苏,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远远超过了几个月前的市场预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本月,中国汽车产销连续七个月保持增长,其中销量连续六个月保持在10%以上。市场预测,今年前11个月中国汽车销量可能达到2200万辆,同比下降3%。
大陆表示,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比预期好得多,这对供应链,尤其是半导体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半导体制造商已经开始扩大产能,以应对供应需求的突然增加,但考虑到半导体行业的正常交付时间,目前的供应短缺将在6至9个月内改善。”大陆航空公司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该公司预测,这种芯片供应短缺的严重局面将持续到2021年。“我们与许多供应商保持着非常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一些供应商已经开始调整他们的生产能力。但半导体的供应链很长,最终提高产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加速,汽车制造业越来越依赖芯片。许多汽车半导体是由欧洲制造商生产的,其中德国的英飞凌和荷兰的恩智浦是最大的。这些芯片可以帮助汽车解决从发动机能耗管理到辅助驾驶功能实现的问题。
根据2018年市场营收统计,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车半导体制造商分别是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STM)。五家半导体厂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1.9%、10.8%、8.1%、7.3%和6.9%。
英飞凌表示,正在增加投资,以扩大其在奥地利的新芯片工厂的生产能力。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经考虑到2021年的汽车产量将比预期增加一定程度。因此,我们将调整我们的全球制造能力。”
制造商提高价格,汽车公司害怕“不买账”
芯片需求的突然增加让市场大吃一惊,这也是行业组织始料未及的。今年上半年,一些机构也发布了悲观预测,认为汽车半导体市场可能受到汽车市场整体下滑的影响。
麦肯锡今年上半年发布预测报告称,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将大幅下滑,这将导致今年半导体供应商的整体市场规模下降10%至27%。但由于半导体的供货周期较长,供应商要到下半年后期才会感受到这些影响。
IDC报告此前还预测,疫情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影响将使今年汽车半导体市场增速放缓至2.7%,整体市场规模约为384亿美元。
最近,恩智浦公布涨价,以应对材料成本的“大幅增加”和芯片的“严重短缺”。有客户收到了恩智浦的通知,称公司“不愿意”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以解决供应商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成本增加。
对此,恩智浦中国没有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的提问,而是表示:“我们将始终帮助客户解决供应问题。”市场预测,未来一年晶圆供应将继续紧张,恩智浦产品价格涨幅可能从5%跃升。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Renesas Electronics也于11月30日向客户发出提价通知,称由于原材料和封装基板成本增加,计划提价部分模拟和电力产品;并说明公司近期面临库存压力、成本增加、产品运输风险,不得不提价以保证这些产品的持续投入和生产。瑞萨的价格调整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瑞萨还表示,随着传统旺季的到来,第四季度终端增量明显。目前瑞萨工厂基本超负荷,但是产品发货时间并没有缓解。文件的交付周期至少是16周到20周,有些材料甚至排到了30周。预计明年一季度后,短缺趋势将继续。
另一家德国汽车供应链巨头博世集团的一名中国人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部分零部件的供应链可能存在瓶颈,但对我们集团整体影响不大。”
一位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芯片供应链紧张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对整个行业都有影响,而不是某个制造商的问题。但各个厂商面临的冲击程度可能不一样。”
包括大陆汽车在内的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由于供应量大,最先感受到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流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包括车辆所需的摄像头和雷达,这些大型工厂最近生产线的整体制造负荷不断上升。
然而,较小的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反映的需求变化并不明显。一家生产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相机的国内零部件制造商的一名高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First Financial Reporter):“自第四季度以来,芯片供应一直相对紧张。目前我们的供需还是比较平衡的,不缺供给。不过,明年的供应短缺问题估计会逐渐出现。”
上述高管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零部件涨价很难估计,一般的OEM是不会接受涨价的。作为供应商,我们最难夹在中间。”
对此,罗兰·贝格资深合伙人、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郑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认为,这部分成本将由原始设备制造商来承担。现在原始设备制造商正从传统的动力总成转向新的动力总成。电子系统架构的转型还没有达到基于自动驾驶的汽车格式,所以OEM吸收这部分成本并不是很困难。”
另一位前大陆中国技术部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代工和供应商应该分担增加的成本,行业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对于一些小供应商来说,这可能是难以维持的。”